2024年7月25日,永利官网陈炜、钟康正、宋佳齐等3名同学奔赴到天山脚下,参加由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冰冻圈科学学会冰川专业委员会、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站 “科研启航计划”活动。
该计划是面向高校本科生设立的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旨在为高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提供科研实习基地,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自信为目标,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强化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引领其走向科研之路,并促进各高校师生之间的交流。今年,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天山站)组织了来自全国6所高校的30多位师生共同参与,安排了包括野外考察、科研训练、学术报告、主题辩论及联欢晚会等丰富多彩的实习活动。
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天山站的研究工作进展以及实习安排,7月26日下午,天山站学术站长李忠勤老师主持了活动开幕式,并向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天山站的台站概况、人才培养与科研启航计划相关活动安排。随后林茂伟老师与若干位研究生发言,对未来几天的科研实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李忠勤老师主持开幕式
地球表面存在多种形式的冰雪,涵盖海冰、湖泊与河流冰、积雪、冰川、冰帽和冰原以及冻土。这些要素共同被称为冰冻圈。冰冻圈在不同时空尺度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随着全球变暖,与冰冻圈相关的物质输移和能量调节等过程发生剧烈变化,对其他圈层产生深远影响。
冰川作为冰冻圈要素之一,是指地球上由降雪和其他固态降水积累、演化形成的处于流动状态的巨大冰体。现代冰川对水循环、水平衡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天山冰川站长期监测的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乌鲁木齐河源区面积最大的一条山谷冰川(1.65 km2)。作为我国监测时间最长、资料最为系统的冰川,1号冰川是WGMS网络中唯一的中国参照冰川,跻身全球重点观测的十条冰川之列,也是世界上观测时间超过50年的少数几条冰川之一。围绕该冰川及乌鲁木齐河源区的观测研究,为揭示山地冰川及冰冻圈其它要素普遍规律,中国西北乃至亚洲中部干旱区山区水资源形成、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冰川变化机理和冰川科研工作实际,7月28日同学们前往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观测场,近距离感受和认识冰川。1号冰川东支观测场位于海拔约3900m的天山北坡山麓地带。为此,同学们从冰川站高山站出发,怀揣着对磅礴恢宏冰川的向往,穿越危险的流石滩和陡峭的山崖,攀登1号冰川的东支。途中,同学们观察和认识了各种冰川地貌,最终历时2小时,成功登上了1号冰川东支的冰面。
我们在深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进行实地考察时,对冰川的表面特征、物质平衡、冰川水文及冰川末端变化等进行了详细观测和研究。通过学术报告到冰川实地考察的全方位学习,我们对冰冻圈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形成了基本认识,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8月3日,我们在会议室进行学术交流汇报,自然组以基于遥感技术对冰川变化研究——以乌鲁木齐一号冰川为例为题,进行汇报展示;通过汇报,我们清晰的认识到波段比值法通过计算光谱波段比值增强冰川特征的对比度,提高提取精度;目视解译则提供直观的判断,帮助精细调整边界,两者结合可有效提高冰川边界提取的准确性和效率,适用于复杂和多变的地形条件。人文组以冰川旅游可持续发展为题,进行汇报展示。8月4-7号进行会后考察和返程。
汇报展示图片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冰川研究领域和科研成果的宝贵平台,也为培养冰川与冰冻圈科学研究后备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天山冰川站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共同推动冰川与冰冻圈科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指导老师:徐丽萍
文字:宋佳齐
图片:钟康正、陈炜